想要了解台灣適不適合核能發電前,首先就要認識一下台灣的地理環境。台灣位於西太平洋上,形狀似長條番薯。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北接東海。全島面積為36,188平方公里,南北長394公里,南北狹長,東西窄。台灣主要是由二個板塊的擠壓產生,分別是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在板塊運動後,台灣突出海面,形成許多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海板塊,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阿里山山脈。來自高山的雨水沖刷,導致了山脈西側沖積平原的誕生。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則產生了火山群與頻繁的地震。最下圖節錄一部分地震數位知識庫所記錄近一百年內台灣發生的地震,合計大於七級以上的有感地震多達23次(其中大於八級的有2次)
台灣是個擁有十分特殊地理環境的島嶼,四面環海,氣候溫暖,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區域,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位在絕佳的地理位置,以下分為三個部份來仔細探討台灣地理環境。
地形:台灣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為主,地殼被擠壓抬升而形成的山脈,南北縱貫全台,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陡峭。
台灣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為岬灣與岩岸,西部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斷崖。另外,位在環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帶上的台灣,在許多地方都具有火山地形,目前除了大屯火山群及龜山島外,本島並無明顯活躍的火山活動。
水文: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長度超過100公里有七條,包括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秀姑巒溪。
台灣平均年降雨量2,150mm,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2.6倍,但因為降雨量時間、空間的分布不均,約80%降雨集中於5月至10月之豐水期,有46.2%之降雨量直接流入海中,而33.3%為蒸發散損失,導致每人分配平均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6。
台灣的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比降極大,容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在早年就有水庫的建設,至2006年底,台灣地區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其中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其他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階段。
氣候:由於北迴歸線通過台灣中南部,將台灣南北劃分為兩個氣候區。北部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伴隨着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氣候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幾乎全年有雨,中南部的雨季則主要集中在夏季。台灣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
台灣經常有颱風侵襲,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颱風為台灣提供了豐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介紹完台灣地理環境後,是否對於每天居住的台灣有更深的了解呢?想要探討台灣核能發電議題前,就必須先對台灣地理環境瞭若指掌,如此才能在具備知識下去幫助核能發電議題討論。
No |
年 |
月 |
日 |
時 |
分 |
緯度 |
經度 |
地點 |
震深源度 |
規模 |
人口死亡 |
房屋 |
備註 |
5 |
1906 |
3 |
17 |
6 |
43 |
23.6 |
120.5 |
嘉義縣民雄 |
6 |
7.1 |
1258 |
6769 |
梅山地震。 |
10 |
1908 |
1 |
11 |
11 |
35 |
23.7 |
121.4 |
花蓮萬榮附近 |
10 |
7.3 |
2 |
3 |
璞石閣附近有地裂及崖崩。 |
11 |
1909 |
4 |
15 |
3 |
54 |
25.0 |
121.5 |
台北附近 |
80 |
7.3 |
9 |
122 |
|
13 |
1909 |
11 |
21 |
15 |
36 |
24.4 |
121.8 |
大南澳附近 |
20 |
7.3 |
|
14 |
|
14 |
1910 |
4 |
12 |
8 |
22 |
25.1 |
122.9 |
基隆東方近海 |
200 |
8.3 |
|
13 |
|
21 |
1920 |
6 |
5 |
12 |
22 |
24.0 |
122.0 |
花蓮東方近海 |
20 |
8.3 |
5 |
273 |
|
22 |
1922 |
9 |
2 |
3 |
16 |
24.5 |
122.2 |
蘇澳近海 |
20 |
7.6 |
5 |
14 |
|
23 |
1922 |
9 |
15 |
3 |
32 |
24.6 |
122.3 |
蘇澳近海 |
20 |
7.2 |
|
24 |
|
38 |
1935 |
4 |
21 |
6 |
02 |
24.4 |
120.8 |
竹縣關刀山附近 |
5 |
7.1 |
3276 |
17907 |
新竹-台中烈震。 |
43 |
1935 |
9 |
4 |
9 |
38 |
22.5 |
121.5 |
台東東南50公里綠島附近 |
20 |
7.2 |
|
|
|
44 |
1936 |
8 |
22 |
14 |
51 |
22.0 |
121.2 |
恆春東方50公里 |
30 |
7.1 |
|
|
|
46 |
1941 |
12 |
17 |
3 |
19 |
23.4 |
120.5 |
嘉義市東南10公里中埔附近 |
12 |
7.1 |
358 |
4520 |
嘉義地方(中埔)烈震。 |
53 |
1951 |
10 |
22 |
5 |
34 |
23.9 |
121.7 |
花蓮東南東15km |
4 |
7.3 |
68 |
|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
54 |
1951 |
10 |
22 |
11 |
29 |
24.1 |
121.7 |
花蓮東北東30km |
1 |
7.1 |
|
|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
|
1951 |
10 |
22 |
13 |
43 |
23.9 |
122.0 |
|
18 |
7.1 |
|
|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
55 |
1951 |
11 |
25 |
2 |
50 |
23.2 |
121.4 |
台東北方30km |
36 |
7.3 |
17 |
1016 |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
57 |
1957 |
2 |
24 |
4 |
26 |
23.8 |
121.8 |
花蓮 |
30 |
7.3 |
11 |
44 |
山崩。 |
59 |
1959 |
4 |
27 |
4 |
41 |
24.1 |
123.0 |
與那國 |
150 |
7.7 |
1 |
9 |
|
60 |
1959 |
8 |
15 |
16 |
57 |
21.7 |
121.3 |
恆春 |
20 |
7.1 |
16* |
1214* |
恆春地震。 |
64 |
1963 |
2 |
13 |
16 |
50 |
24.4 |
122.1 |
宜蘭東南方50公里 |
47 |
7.3 |
3* |
6* |
蘇花公路坍方一處,橫貫公路山崩。 |
70 |
1966 |
3 |
13 |
0 |
31 |
24.2 |
122.7 |
花蓮外海 |
42 |
7.8 |
4* |
24* |
|
72 |
1972 |
1 |
25 |
10 |
07 |
22.5 |
122.3 |
台東東偏南 120公里 |
33 |
7.3 |
1* |
5* |
|
88 |
1999 |
9 |
21 |
1 |
47 |
23.9 |
120.8 |
日月潭西方9公里 |
8 |
7.3 |
2413* |
|
二十世紀台灣島內規模最大地震,車籠埔斷層活動,錯動長達80公里。南投、台中縣災情慘重。 (集集大地震)。 |